近年来,“洋种子”在国内市场高歌猛进。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随着国内种业研发能力的增强,我国种业自主选育能力不断提高,局部地区、局部品种的国产种子逐渐“收复失地”。
不过,这样的“胜利”也有一定偶然性,国内外种业在品质、科研、投入方面的差距并未明显缩小,部分品种尤其是蔬菜品种的“洋种子”依然占据明显优势,甚至垄断了部分市场。
—— 1 ——
“洋种子”市场逐步萎缩
四五年前,国外进口的玉米种子因为高产、抗病、果实质量好,卖得很火爆;但现在国产种子技术提升了,产量也不低,很多人都改用国产种子了。
作为世界第二大种子需求国,我国常年用种量为300亿公斤,价值达500亿元。然而,自2000年国内种子市场对外资全面开放以来,国外各大种业公司凭借更先进的技术纷纷进入我国市场,并占有较大市场份额。针对这一现象,近年来,我国不断提高自主选育能力,市场占有率也稳步提升,当前国产种子替代“洋种子”的现象越来越明显。
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副局长吴晓玲介绍,近年来,我国种业创新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按新种子法,我国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五大主要农作物里,水稻、小麦、大豆三大作物全部是我国自主选育的品种,玉米国外选育的品种已降到10%,棉花国外品种已经不到5%。此外,蔬菜自主选育的品种也占到87%。
—— 2 ——
国内外种业差距犹存
近年来,虽然国产种研发能力逐步增强,市场占有率也稳步提升,然而在部分品种尤其是蔬菜品种上,国产种和“洋种子”依然存在一定差距。
在业内人士看来,一些国产种子不敌“洋种子”,主要原因还在于国内种业研发机构和企业规模较小,研发投入不足。一位曾在国外种子企业工作过的科研人员表示,国外种业巨头已形成分工协同的完整研发体系,形成了专业化的“流水线研发”,而国内种子研发多数还停留在“工匠时代”,仅依靠少数育种家,且研发各环节还是割裂的,“部分育种项目就是为了完成任务,与市场脱节,具有推广价值的突破性品种少”。
—— 3 ——
国内选育能力仍待提升
针对当前国内外种业发展的差距,业内人士建议,国家从加强基础性公益性育种研究、提升企业育种创新能力、规范种业市场打造知名品牌和加强国内外种业交流合作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提升我国种业的自主选育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一是加强对基础性公益性育种研究的支持力度
根据基础性育种研究长期性、系统性的特点,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投入,推动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的稳定高效投入机制。
二是提升企业育种创新能力
在现行体制下,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种业研究关注论文获奖多于关注市场,其对市场的贡献率有限。他建议,国家发挥种子企业贴近市场的优势,支持企业主导或参与育种科研攻关,强化育种创新的市场导向,打造一批育种能力强的现代种业集团。
三是规范种业市场打造知名品牌
当前国内种业市场品牌化建设较为滞后,企业太多、品牌太杂,让人眼花缭乱。从事蔬菜种植本身风险就很大,一旦选错品种后果就很严重,所以种植户一般都会选好品牌,而这些大部分都是进口的,所以,国家应加大品牌建设,推出一些优质种业品牌。
四是强化国内外种业交流合作
业内人士表示,适当引进国外品种,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子,有利于快速提升我国种业的创新能力。所以,应当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整合国内、国外两种资源,选育适合目标市场需求的高端品种,提升我国种业在国内外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瞬间,专注种子行业15年,国内首家以品牌设计理念支持种子客户迅速提升销量的品牌设计机构,为中国种企提供从营销咨询到品牌视觉设计落地的全套解决方案!
电话:400-0605-981
公众号:瞬间品牌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