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是农产品的生产者,农产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然而,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农民都是相对贫困的阶层。
一个人可以不看电视,不坐汽车,但不能不吃饭,但那些我们认为可有可无的电视、汽车的生产经营者,不断获取巨额利润,涌现一批又一批亿万级富翁,农业生产经营者中则很少有巨富产生。那么,为什么农业如此重要,生产经营者却无法获得巨额回报呢?我认为原因有这么几个:


一是农业生产周期的固定性。小麦从播种到收获,猪仔从出生到育肥出栏,均有相对固定的周期。固定的周期制约了生产规模的伸缩性。而工业生产的周期往往充满弹性,也决定了生产规模 具有弹性。比如,当某一款衣服流行时,其生产者就可以加班加点,扩大生产量,从而不失时机地获取大量利润。当小麦价格上涨时,农民不可能迅速扩大生产量,只有等到第二年播种时扩大播种面积,但往往错失市场良机。所以当农产品偶有较好价格,农民常常只能望利兴叹。


二是农产品功能的稳定性。农产品的功能相对比较稳定。比如,今天的鸡蛋和十年前、一百年前的鸡蛋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今天的韭菜和一千年前的韭菜也没有什么两样。农产品功能的稳定性,就会使消费者抵制农产品的涨价。再比如,昨天一斤芹菜卖4毛钱,今天你卖4毛1分钱,消费者心里一定是千万个不乐意。


工业品则不同,其功能在不断变化,价格也不断上升,消费者认为这种上升理所当然。原来的黑白电视机500元,后来生产出彩色电视机,要卖2000元。虽然后者的价格是前者的4倍,但消费者能理解,能接受,因为彩电与黑白电视机有着质的不同,其功能发生了变化。正是通过不断地更新换代,工业品价格一路攀升,生产者也不断从中获得大量利润。


三是政府对农产品价格的干预。农产品是一种特殊产品,事关社稷民生。如果农产品价格暴涨,会使一部分低收入者无法生存,影响社会稳定。所以,当农产品价格剧烈上涨时,政府便出面干预,通过各种措施抑制价格上涨。最常用的方法是限价政策,即给每一种农产品规定一个最高价格,若有人超过此价格出售产品,则视为违规,将予以处罚。可想而知,农业生产经营者试图靠抬高价格发财致富,首先过不了政府这一关。


工业产品则不同,因为与民生挂靠不像农产品那么紧,价格高一点对社会总体层面影响不大,所以政府的监管不是特别苛责。我记得1989年一台18寸的彩电卖到3000元且很难抢到手,也无人干涉,因为买不到彩电不影响生存。近几年,一条皮带卖1万多元,一双皮鞋标价2-3万元,政府也并不干预。


四是农产品的发展趋势是供过于求。农产品如果供不应求,则意味着一部分人得不到充足的食物,将会挨饿,而政府的职责和社会发展趋势是人人都要丰衣足食。丰衣足食的前提是农产品要有少量过剩。因此,农产品的前景不是供不应求,而是供过于求。这既是农业的目标,也是农业的悲哀。


五是农业生产力提高缓慢。一百年前生产一块手表也许需要十天时间,如今一秒钟也许能生产出一百块手表。工业生产力的大幅提高,单位产品的成本迅速下降,从而使工业品在销售价格不断递减的情况下,仍然有利可图。农产品则不同,其生产力的提高十分缓慢,无法象工业品一样通过“薄利多销”来获取较多利润。小麦几千年就出现了,到今天的亩产也只有七八百斤,试验田里也不过一千多斤;几千年前,一只鸡一天可以产一个蛋,今天一只鸡仍然只能产一个蛋,现在还没有发明出一只鸡一天可以产两个蛋,甚至五六个蛋的技术。


由上可知,农业的薄利是农业本质属性决定的,农民的富裕需要政府的支持和保护。政府保护农业的前提是非农行业的充分发展。只有非农行业有了充分发展,其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绝对优势份额,才可支持和保护弱势的农业。西方发达国家的现实也证实了这一点。因而,农民及农业脱贫的根本出路不在农业内部,而在农业之外。